湾区医疗优势互补 共创双赢
“粤港两地的医学交流是双向的。”眼科专科医生郭坤豪服务医院管理局及两所本地大学逾12年,现於养和医院担任眼科名誉顾问医生,熟悉公私营医疗体系,并曾多次赴内地参与治疗白内障公益项目及进行医学交流。郭医生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应结合各地的医疗优势,应对湾区内的人口老化问题,内地有两大方向需考虑,一是医疗制度,二是人才培训;香港的医学研究则需考虑运用湾区内的科研资金及人才,两地互补,才能推动整个湾区医疗健康发展。/大公报记者 杨州
拥有三个医学博士学位的眼科医生郭坤豪,除了诊治病人,还喜欢做研究。他说:“好多研究是推动香港向前走的因素。”有助提升医生的能力和视野,若研究结果具一定水準,於国际期刊发表,为眼科作出贡献,间接也帮助更多病人。
“交流似播种子,慢慢萌芽”
郭医生不时到内地交流,上世纪90年代已参与“健康快车”,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做手术。他认为,“让患者恢复视力,重拾新的人生,不仅患者及家人受惠,同时亦可培训当地医生”。他曾到昆明红十字会、渖阳何氏眼科医院交流视网膜及黄斑点病手术,主张交流愈多愈好,“交流好似播一颗种子,种子慢慢萌芽”。在渖阳演讲及做眼科手术时,经奥比斯飞机医院协助,内地用微信等方式全国直播。近几年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的眼科周年大会,他也有出席交流。
“湾区合作,关键在於磨合”
经过多年来的交流与观察,郭坤豪直言,内地医院的培训制度有待优化。他举例,曾有内地学生在香港中文大学眼科硕士毕业后,回到深圳的医院工作,九年来却连一次独立处理白内障手术的机会也没有。医院的院长说,院内有逾百名眼科医生,仅四人可主力做白内障手术。
郭坤豪称,内地专科培训没有系统性课程,培训医生视乎个别医院的发展需要,反观香港就有专科培训的制度及经验,可供内地同业参考。
他说,香港大学已於深圳设立医院,其中一个重要作用,是在专科培训上发挥贡献。若有政策配合,大湾区可“先行先试”专科培训,以完善内地医疗制度,例如制定培训眼科医生的年限,每学年应学什麼,培训期间要完成多少宗手术等,有课程规劃,才能保证医生质量。
“做手术、做研究都是湾区医疗合作,关键是两地如何磨合。”郭坤豪称,做研究的关键在於人才与资金,内地科研投入佔GDP比重高於2%,而香港科研开支佔本地GDP约1%,可见内地在科研资金上做得比香港大,湾区可将资金“过河”,让更多科研人员申请资金。
“做研究要好,要快人一步”
“做研究要好、要快,尤其是大型的研究,因为是跟全世界竞争,要快人一步。”郭医生举例,近视在亚洲十分普遍,属眼科重要研究课题,中大一位眼科专家主力研究近视多年,但科研资金不足,影响进度;另一边厢,来自新加坡的竞争短手却於很短时间内获当地政府拨予二亿元,“单靠本地同事努力,也不一定能解决资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