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惹尘埃出自哪里(求何处惹尘埃全文)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个是六祖慧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
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
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
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编辑本段]菩提本无树的出处 禅宗故事--菩提本无树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
及闻一客诵《金刚经》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
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
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
托人亦书一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一众皆惊。
五祖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 次日祖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
惠能遂三鼓入室,五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
"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
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 "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这首偈颂主要是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著,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著,你执著它做什么?你执著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时又执著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