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大全/综合百科/ 正文

今年什么时候是梅雨天气(今年什么时候出梅(梅雨季节))

导读 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

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

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

在中国史籍中记载较多。

如《初学记》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

唐柳宗元《梅雨》:“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等。

中国历书上向有霉雨始、终日的记载:开始之日称为“入霉”,结束之日称为“出霉”。

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入霉,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霉。

入霉总在6月6~15日之间,出霉总在7月8~19日之间,中国东部有一个雨期较长、雨量比较集中的明显雨季,由大体上呈东西向的主要雨带南北位移所造成,是东亚大气环流在春夏之交季节转变其间的特有现象。

6月中旬以后,雨带维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

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

此外,由于这一时段的空气湿度很大,百物极易获潮霉烂,故人们给梅雨起了一个别名,叫做“霉雨”。

明代谢在杭的《五杂炬•天部一》记述:“江南每岁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谓之梅雨,盖当梅子青黄时也。

自徐淮而北则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 。

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明确指出:“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

【梅雨与雨带】1.梅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

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

所以我国南方流行着这样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

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

与同纬度地区的气候迥然不同,梅雨是指一定地区和一定季节内发生的天气气候现象。

研究发现,欧亚大陆在20N至40N之间,为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带。

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南压东侧下沉气流控制,天气晴朗少云,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在西风带影响下,从大西洋带来暖湿空气,形成较多的降水,使气候变得温和多雨。

即表现为副热带夏干冬湿的地中海式气候。

大陆东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西侧控制,下沉空气原来也较干,但从暖湿海面吸收大量水汽,因而带来丰沛的降水,产生了副热带湿润气候。

这里由于海陆对比十分强烈,形成了独特的季风气候,其显著特点是夏雨冬干,雨量集中在夏季,恰与地中海式气候相反。

如果和同纬度的英国东岸比,也是截然不同。

美国东岸中纬地带夏季风来临前后就不会出现长时期的阴雨天气,人们从未有长期天气闷热之感,发霉现象难以出现。

可见,在同一纬度上降水季节迥然不同。

所以,在世界上,只有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大致起自宜昌以东、北纬29度至33度的地区,以及日本东南部和朝鲜半岛最南部有黄梅出现。

也就是说,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在我国则是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

形成梅雨锋暴雨的大气环流条件一般包括:①在亚洲的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部有阻塞高压或稳定的高压脊,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少变;②中纬度地区西风环流平直,频繁的短波活动为江淮地区提供冷空气条件;③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西伸北跳过程,500hPa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20度至25度之间,暖湿气流从副高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

在这种环流条件下,梅雨锋徘徊于江淮流域,并常常伴有西南涡和切变线,在梅雨锋上中尺度系统活跃。

不仅维持了梅雨期连续性降水,而且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气。

梅雨锋暴雨是不同尺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定地区的特殊天气,大气环流的变异性,导致各年梅雨期开始有迟有早,梅雨持续时间有长有短,有的年份,梅雨锋特别活跃,暴雨频繁,造成洪涝灾害。

有的年份,梅雨锋不明显,出现“空梅”,形成干旱天气。

有的年份,会出现梅雨带北移后又返回江淮流域再度维持相对稳定的现象,习惯上称“倒黄梅”。

江淮流域梅雨结束后,雨带移至华北地区,江淮流域进入高温少雨天气。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